2019年,对于嵩明县小街镇哈前村的村民来说是值得欣喜的一年。这一年,哈前村有了路灯、有了文化广场、有了标准化公厕……许多村民到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(下称“省花卉园”)企业打工,生活越过越好。 其实,哈前村的变化只是省花卉园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(下称“农综改”)试点试验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果之一。自农综改启动以来,省花卉园完善自治机制,激发乡村活力,培育新业态,不断发展现代农业、带动农民增收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,努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。 “一村一品”激发乡村活力 在农综改实施过程中,省花卉园以党建示范为引领,构建了以园区党组织为主体、村党总支为链条、企业党支部为补充的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体系。根据“一村一品”“一村一特”的产业发展,合理统筹产业布局,联合小街镇、本纳克村、哈前村小组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,激发乡村活力。 “以杨桥街道龙街社区为例,该社区的特色是丰富的文化活动资源,因此我们帮他们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,配有专业的舞龙舞狮、花灯歌舞表演团队,用文化之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。”省花卉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永文介绍,而本纳克村的特色则是劳动力输出,该村注册了物业公司,为企业“订单式”输出村里剩余劳动力,增加集体收入。 在此基础上,该园区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,产业提供经费支撑的定位,不断强化产业布局引领、深化产业社会化服务、突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学员先锋模范作用。还积极开展集体经济产业建设,推进产业发展服务,在集体经济产业壮大同时为党组织引领产业、党建服务提供工作经费来源,实现党建引领产业,产业发展助力党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 整合资源培育园区新业态 除了激发乡村活力,省花卉园还以农综改为依托,整合资源优势,形成了花卉产业集群效应,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,以科技孵化、植物组培等新技术研发为先导,以种子、种苗、种球为主体,以鲜切花、盆花、干花、有机蔬菜、食用菌生产为补充,形成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、农业科技创新引领、设施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示范区。 自2018年以来,省花卉园区通过打造企业、科研机构、园区一体的农村产业科技新平台,深入推动农村产业智能化发展,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,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。借助政策、资金、技术和信息等帮扶措施,园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,做大规模、做强品牌。 “为了整合资源培育新业态,园区不断推广农业新技术、新品种推广示范,培养了一批种植能手,带动了周边种植业发展,吸纳周边农村近8000人就业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。”李永文介绍,目前,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,建成区8平方公里,花卉园艺生产面积达2.63万亩,已有88家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入驻。园区年产高档鲜切花近7亿枝、盆花1000余万盆,年产值12.24亿多元,年贸易出口规模4500多万美元。已经形成以花卉产业为龙头,蔬菜种植、花卉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。 花卉出口率达44% 值得注意的是,省花卉园还依托现有产业基础,通过发展设施农业、科技农业,逐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集聚和带动功能。目前,该园区花卉出口国家和地区达20余个,出口率44%,大部分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50%以上。比如,省花卉园的昆明海盛园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花卉六出花近期成熟,该公司财务总监赵学进介绍,这种花卉非常受欢迎,一半的数量直接供应国外。 同时,省花卉园区还拥有全国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,收集、保留菊花品种2500余个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100余个,获国家和云南省植物新品种认证的花卉新品种74个,花卉新品种研发及无土栽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。
“在农综改的推动下,园区围绕‘农业+旅游’的发展理念,发展园林园艺、花卉分区种植,实现林下经济与花卉创意文化结合,并通过打造农旅文旅一体、产城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,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李永文介绍,目前,园区正依托“农综改”,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。
|